自古以來,不同民族對宇宙太空都存在著浪漫的幻想與嚮往,直到航天科技發展,載人太空船的發明,才慢慢揭開其神秘面紗。至今,我國著力研究在太空高真空、高電離、微重力及太空射線(包括紅外線、Y射線等)的獨特環境下對植物的影響,並發現部份曾遠航太空的種子在返回母星後,物種得以轉變及優化,是航天科技、生物科技與農業合作的顯著成果。在現今世代糧食危機的情況下,「太空種子」的培育無疑是一條出路。
「團結香港基金」於今年9月23日至10月2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創科博覽2018」,以「驅動創新,繼往開來」為主題,籌備「工、農、醫」展區,其中的「農展區」更與香港浸會大學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下稱「研究所」)合作,舉辦「太空種子種植體驗計劃」,共有一百間小學參與,讓下一代體驗栽種太空種子,除加強對創新科技的了解外,亦可以增加對農業的認識與關注。
是次太空種子包括三個品種,分別為:矮牽牛、冰菜、孔雀草,其中兩者均為開花植物,增加觀賞價值。而研究所亦預先把部份種子培育成幼苗,把幼苗與種子同時交予學校栽種,讓學生除了照料幼苗外,亦有機會從零開始見證種子的成長。
為使幼苗更健康,基金會及研究所更特意舉辦有機種植講座,從有機概念到實際操作進行簡單介紹,宣揚有機農業的重要性。而稍後在種植期間,團結香港基金及研究所亦會派員跟進個別種植個案,紀錄學生的栽種過程。
而成功培育的植物將於「創科博覽2018」以「綠色牆」概念展出,每間學校將可以與公眾分享其成果,把航天科技、農業發展等以一個更直觀的方式展現於眼前。
每間學校將可領取孔雀草及冰菜幼苗各一盆、有機泥一包及孔雀草、冰菜、矮牽牛的太空種子。而孔雀草及冰菜幼苗乃由香港浸會大學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預先培植。
太空種子大多為可食用植物,團結香港基金是次卻特意申請開花類植物,令成果更具觀賞價值。圖示為孔雀草幼苗。
圖示為冰晶冰菜,原產非洲的多肉植物新型食材,其適應能力強,容易種植,入口新鮮、嬌嫩。
團結香港基金同事趙先生講解活動背後的目的及意義,希望深化下一代對創新科技及農業的理解。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溫翰芝博士講解有機種植概念及介紹各植物特性。
代表老師參觀「可持續資源館」後,大合照留念。